磁混凝沉淀池常见异常及快速处理方案
一、絮体异常(絮状体不佳/上浮)
絮体松散或沉降慢
原因:混凝剂(PAC)或PAM投加量不足、pH值异常(超出6~9范围)、搅拌速度过高(切碎絮体)或磁粉投加量过大。
处理:
取样观察絮体特征,调整PAC/PAM投加量(建议每次调整10%~15%)。
检查pH值,必要时投加酸碱调节剂。
降低搅拌速度至30~50rpm,避免絮体破碎。
絮体上浮
原因:污泥层过厚(>0.7m)、剩余污泥排放不足或PAM投加过量导致絮体过轻。
处理:
手动提高剩余污泥排放率10%~15%,30分钟后监测污泥层厚度。
若无效,可临时投加粘土或助凝剂(如PAM)增强絮体密度。
二、出水异常(浊度高/磁粉流失)
出水浊度升高
原因:PAM投加不足、磁粉浓度过低或污泥层扰动。
处理:
检查PAM加药泵是否堵塞,校准投加量(建议0.5~1.5mg/L)。
清洗出水浊度探头,排除藻类或气泡干扰。
磁粉颗粒流失
原因:磁粉投加过量、PAM类型不匹配或污泥回流率过低。
处理:
测量磁粉浓度,调整投加量至20~30mg/L。
更换PAM类型(建议阳离子型),并提高污泥回流率至200%维持30秒。
三、设备故障(积泥/堵塞/停转)
沉淀池积泥
原因:吸泥口距池底过高(>15cm)、排泥机行程不足或存在刮泥死角。
处理:
降低吸泥口至距池底10~15cm,改造为扁口形吸泥管。
增设高压水管冲洗斜管端部死角(水压0.2~0.3MPa)。
磁分离机停转
原因:污泥粘度高导致堵塞或流量过大触发保护。
处理:
降低进水流量,用高压水冲洗磁分离机与槽底间隙。
检查剩余污泥管路是否堵塞,清理后重启设备。
四、快速诊断工具
烧杯试验:取样观察絮体沉降速度及形态,辅助判断药剂投加量是否合理。
SCD控制:通过流动电流检测器实时调整混凝剂投加量,避免人工误差。
五、预防性措施
每日记录污泥层厚度、磁粉浓度及药剂消耗量,建立趋势分析。
定期清洗斜管沉淀池,防止藻类滋生或积泥板结。
上一篇:如何判断浅层气浮效果是否达标?
下一篇:如何判断地埋式设备是否需要维护